一个文艺女青年的励志故事
格蕾塔·葛韦格 Greta Gerwig
性别: 女
星座: 狮子座
出生日期: 1983/08/04
出生地: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
职业: 演员 / 编剧 / 配音 / 导演 / 制片
文 | 2miao
编 | 尼侬叁
格蕾塔·葛韦格是奥斯卡历史上第五位获得最佳导演奖提名的女性电影人。这个美国最著名的电影奖项刚刚结束第九十次颁奖典礼。
奥斯卡历史上前四位获得最佳导演奖提名的
女性电影人
之前四位得到提名的女性分别是,依靠《七美人》(Pasqualino Settebellezze, 1975)获得首次提名的意大利导演里娜·韦特缪勒,当年金棕榈得主《钢琴课》(The Piano, 1993)的导演简·坎皮恩,拍出了生涯最佳《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 2003)的索菲亚·科波拉,和凭借《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 2008)拿到提名并获奖的凯瑟琳·毕格罗,而毕格罗也是唯一最终获奖的女导演。
伯德小姐 Lady Bird
不同于四位前辈,为格蕾塔·葛韦格赢得提名的作品《伯德小姐》(Lady Bird, 2017)是她首次独立执导的作品。这部成长纪事(coming-of-age)在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同时,颇让人意外地成长为颁奖季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这位独立电影出身、以演员身份为人所知的新人导演,在此之前最为人熟知的角色是诺亚·鲍姆巴赫《弗兰西斯·哈》(Frances Ha, 2012) 里的同名女主角。对于并不熟悉美国独立电影届的观众来说,演员格蕾塔·葛韦格的面孔会显得很陌生。随着《伯德小姐》的惊喜登场,导演格蕾塔·葛韦格开始真正为更多人所熟悉。
格蕾塔·葛韦格 Greta Gerwig
格蕾塔·葛韦格是美国电影行业难得一见的奇葩。在一个女性电影人总在为不平等愤懑的环境里,葛韦格其实没有将女权政治为自己所用,却也争取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她是呢喃核运动的生动招牌,是其男性合作伙伴的坚实伙伴。靠着诙谐又落魄的女青年形象,葛韦格从银幕的生活实景里走到了奥斯卡的现场,现如今她被好莱坞视为女性代表。
她总是那个被需要的大宝贝。
“
从乔·斯万博格到诺亚·鲍姆巴赫:
幕前幕后的格蕾塔·葛韦格
”
无数个夜晚与周末 Nights and Weekends
在《伯德小姐》之前,葛韦格曾经担任过导演一职,她和乔·斯万博格联合执导过《无数个周末和夜晚》(Nights and Weekends, 2008),并在片中出演一对异地情侣。同为呢喃核(Mumblecore)的代表人物,两人总共合作四次,带来了四部超低成本的都市爱情喜剧。《无数个周末和夜晚》讲述分居芝加哥和纽约两地的年轻情侣,他们经历了一段地理距离发展成内心距离的痛苦过程。影片体现出呢喃核的典型特征:以自然的生活流场景为特色,聚焦二十多岁年轻人对感情生活、对未来发展的困惑。片中两人的表演显得业余随意,但即兴的发挥却拉近着粗粝影像和难堪现实的距离。
无数个夜晚与周末 Nights and Weekends
呢喃核的代表还包括杜普拉斯兄弟、阿伦·卡茨、安德鲁·布加尔斯基等。他们爱好电影且痛恨迂腐的好莱坞商业大片,拍摄工具的易得和社交网络的普及使这些大胆的理想主义者聚在一起,撸起袖管就开始拍自己的电影,然后通过电影节和网络渠道进行宣传。(在2005年的西南偏南电影节上,呢喃核一词被布加尔斯基的混音师提出,也是在这一年,多部被归于呢喃核的电影在此展出。)
爱的阶梯 Hannah Takes the Stairs
初出茅庐的葛韦格在镜头前毫无畏惧,她既会在《无数个周末和夜晚》里一丝不挂地用身体反映情感的波动,又能在《爱的阶梯》(Hannah Takes the Stairs, 2007)的特写镜头前即兴讲出真心话。这是个接地气的好演员,容貌姣好却没有距离感,她喜欢用肢体动作强化台词表达。但葛韦格从来不是一个专心演戏的人。在出演了《纸袋头》(Baghead, 2008)、《酵母》(Yeast, 2008)等影片的同时,葛韦格还参与了包括《爱的阶梯》在内的数部影片的编剧工作。
格林伯格 Greenberg
2010年,诺亚·鲍姆巴赫,一位热衷于剖析家庭内部矛盾的电影作者,或许正是看准了葛韦格在呢喃核电影里演绎人际关系时的游刃有余,找到她出演《格林伯格》(Greenberg, 2010)里本·斯蒂勒所爱上的年轻女人。这部影片也标志着格蕾塔·葛韦格进入更为广阔的演艺平台。
诺亚·鲍姆巴赫与葛韦格
诺亚·鲍姆巴赫和当时的妻子詹妮弗·杰森·李一起编写了《格林伯格》的剧本,而到了影片发行的时候,两人分道扬镳。在鲍姆巴赫离婚后,他和葛韦格走到一起并相处至今。两人联手创作了《弗兰西斯·哈》和《美国情人》(Mistress America, 2015),他们分享编剧署名,鲍姆巴赫负责导演,葛韦格担任女主角。
鲍姆巴赫与达斯汀·霍夫曼在《迈耶罗维茨的故事》片场
鲍姆巴赫和他的好朋友韦斯·安德森一样,放不下童年的伤痕,对不美满的原生家庭有着执着的表达欲。无论是代表作《鱿鱼和鲸》(The Squid and the Whale, 2005),还是最新的《迈耶罗维茨的故事》(The Meyerowitz Stories, 2017),鲍姆巴赫自己笔下的人物总像是被困在亲情关系里,他们在争执中寻求互相理解,却发现言语是施暴的武器,而非传递善意的使者。葛韦格的存在会让鲍姆巴赫变得开朗起来,影片里紧张的人物开始松下紧绷的弦,为人处事不易,但至少笑对生活的勇气还在。
诺亚·鲍姆巴赫与葛韦格
从呢喃核时期到与鲍姆巴赫的合作,格蕾塔·葛韦格最为擅长的便是一种伦理喜剧,这类电影旨在通过精心布置主角的人际关系而凸显其性格,因此影片并非以事件为中心,戏剧冲突往往服务于角色形象的建立。当葛韦格的搭档还是乔·斯万博格时,她便在探索如何提炼生活,并用琐碎的细节和平凡的言语传递当下青年的情感状态。之后,鲍姆巴赫给了她更多的表现空间,在葛韦格编剧及主演的两部影片里,女主角们需要体验更为丰富的人际变化,处理接踵而至的小麻烦。葛韦格贴近日常、关注微处,所以她的角色能不断忙活,奔波于真实的生活空间。
伯德小姐 Lady Bird
所以格蕾塔·葛韦格能拍出《伯德小姐》并非偶然。影片以西尔莎·罗南饰演的伯德小姐为核心,进而辐射出一张关系网,心直口快的母亲和隐忍温柔的父亲,两任性格迥异的男友,等等角色随着伯德小姐生活状态的展现自然地登场。主人公的立体化借助与她产生直接对话的众多人物,而这些人物也因和伯德小姐的互动关系而引发观众的共鸣和喜爱。
西尔莎·罗南与葛伟格在《伯德小姐》片场
《伯德小姐》其实没能做到类型突破,但它确实是一部好看的成长纪事。第一次单独编写剧本并执导的葛韦格发挥了她的长处,《伯德小姐》对于生活细致的体察和提炼掩盖了平凡的导演技法。影片从相对而寝的母女两人开始,接着以整理床铺的细节体现母亲和女儿生活理念的差异。在考察完大学回萨克拉门托的路上,两人先是在收听广播朗诵时同样眼含热泪,之后因为母亲阻止伯德小姐继续播放录音的举动,一场口舌之争随即势不可挡。格蕾塔·葛韦格敏锐地捕捉到亲子相处模式的特点:前一秒还在分享同样的情绪,后一秒就势不两立地争执起来。
“
从弗兰西斯·哈到伯德小姐:
格蕾塔·葛韦格的两个分身
”
低入尘埃 The Humbling
在和鲍姆巴赫搭档之后,格蕾塔·葛韦格开始获得更多的曝光度。她先是在《爱情无线牵》(No Strings Attached, 2011)等主流喜剧电影里担任配角,后来获得了在伍迪·艾伦的群戏小品《爱在罗马》(To Rome with Love, 2014)里出演角色的机会。2014年,她在《低入尘埃》(The Humbling, 2014)中搭档阿尔·帕西诺,扮演一位从小爱慕一位传奇莎剧演员的叛逆女孩,两人展开了一场奇异的老少恋。
弗兰西丝·哈 Frances Ha
无论如何,葛韦格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一类活在都市的美国大妞角色。在《弗兰西斯·哈》里,当她饰演的女主人公在纽约中国城的街头奔跑,房费的压力、事业的危机、挚友的疏远,种种烦恼都在一次次转身和跳跃中被轻盈地甩掉了。即使这一场景是对卡拉克斯《坏血》(Mauvais sang, 1986)的奔跑场景的模仿,即使影片是对法国新浪潮及其继承者的致敬,弗兰西斯真正焕发光彩的地方也还是她心爱的纽约城,通常起到间离效果的黑白摄影抵挡不住满屏的当代气息。
二十世纪女人 20th Century Women
麦吉的计划 Maggie's Plan
在《二十世纪女人》(20th Century Women, 2016)里,葛韦格饰演的配角艾比曾在纽约学习,虽然身患癌症,却有着艺术青年看淡生死的桀骜不驯;《麦吉的计划》(Maggie's Plan, 2015)里的葛韦格是生活在纽约的单身女人,遇见并迷上了伊桑·霍克扮演的大学教授,之后演绎了一段把心爱的男人还给他前妻的闹剧;而在《美国情人》里,葛韦格就是那个一刻也停不下脚步的都市女性,她为生计发愁,满脑子主意,絮叨、神经质、却生动又可爱。
格蕾塔·葛韦格的角色们,无论是以她的表演而获得生命力的人物,还是她作为编剧和导演而创作出的个体,总是在用一种反苦大仇深的方式演绎生活的难堪,她们毫无惧色地暴露着自己面临的麻烦,以及她们在应对这些麻烦时的苦恼和乐观。
伯德小姐 Lady Bird
《伯德小姐》或许可以看作《弗兰西斯·哈》的前传。伯德小姐最终来到心心念念的东海岸上大学,而十年后,弗兰西斯·哈从纽约回到了故乡萨克拉门托寻求家人的安慰。巧合的是,两部影片都以女主人公自己赋给自己的名字命名,她们也无疑都是反叛的,以一种天真的自命不凡对抗不如意的生活。她们都有些模糊的梦想,前者企图消解一切留在故乡的理由,后者则盼望在热爱的城市站稳脚跟。两部电影里没有反派和坏人,只有一段段或紧张或亲密的人际关系,亲情是代际隔阂交织着关切,友情需要在破裂后才能显得珍贵,而爱情永远没有稳态。故事最后,分处不同年龄段的两人,都幸运地完成了达成了与自己、与身边人的和解。
格蕾塔·葛韦格 Greta Gerwig
格蕾塔·葛韦格作为核心创作人员,对这两部以人物为中心的影片投注了明显的个人经历。她来自加州萨克拉门托,和伯德小姐一样毕业于教会高中,之后进入隶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巴纳德学院,依靠奖学金和助学贷款完成了自己的本科学业。她幼时学习芭蕾,却因身体条件不允许而不得不放弃,之后学习击剑又被母亲阻止。到了高中,她开始接触戏剧并进入剧院,一直到大学,她继续着表演和剧本创作。
在《伯德小姐》引发热议后,格蕾塔·葛韦格公开批评了影评人对本片自传性的妄言。仅以现实生活和银幕世界的细节相似,得出伯德小姐即是她高中时的模样,这在葛韦格看来是不可取的。影评人没有恶意,他们经常混淆电影的自传性和私人性。虚构的故事有时能轻易地驶向未来的太空,有时却很难踏实地贴靠现实。当葛韦格做到了还原一个年轻气盛、执意离家的少女时,即便是她告诉公众她高中时很安分守己,她也还是在拍她自己。
葛韦格在lady bird片场
真诚的创作者们总是危险的,因为他们无可避免地把私人而隐秘的心思融入了一秒二十四帧的真相里。当格蕾塔·葛韦格用编、导、演的作品,共同塑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角色时,我们以为这个角色就是她。
“
背叛伍迪·艾伦
”
葛韦格与《逃出绝命镇》导演乔丹·皮尔
最后让我们回到提名名单揭晓的一刻。最佳影片热门候选《三块广告牌》(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2017)的导演马丁·麦克唐纳落选了导演奖提名,于是《逃出绝命镇》(Get Out, 2017)的导演乔丹·皮尔和格蕾塔·葛韦格,成了今年被当作受益于政治正确的提名者。两个凭借长片处女作入围的导演,一位是黑人,一位是女性。而比起另辟蹊径,把种族议题玩出新花样的乔丹·皮尔,格蕾塔·葛韦格受到的争议无疑更大。
今年的奥斯卡肯定要主打性别平等。哈维·韦恩斯坦和凯文·史派西等好莱坞业界大佬因为性侵丑闻身败名裂,好莱坞进而牵头引起了一次全球范围内反性骚扰的#MeToo#运动。是否矫枉过正有待商榷,奥斯卡延续金球奖,把颁奖礼办成一场讨伐性侵犯和褒扬女性力量的盛会,这是意料之中的。
Dylan Farrow上电视控诉伍迪艾伦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格蕾塔·葛韦格势必背叛伍迪·艾伦。
伍迪·艾伦的陈年旧事又一次被翻出来。二十五年前,伍迪与当时女友米亚·法罗的养女宋宜产生感情。伍迪和米亚随即反目,不久后米亚指控伍迪猥亵她的另一个养女迪伦·法罗,随即衍生出一场至今没有定论的罗生门。尽管事件的疑点重重,伍迪·艾伦已然被公众审判为性侵罪人。曾与伍迪有过合作的电影人都不得不纷纷表态,格蕾塔·葛韦格接受采访时的回答是:“如果我当时知道我现在知道的事情,我不会参演这部电影。”
葛韦格与杰西·艾森伯格、艾伦·佩吉、伍迪·艾伦
在《爱在罗马》片场
葛韦格曾参演过《爱在罗马》,但她和伍迪·艾伦的联系并不仅限于这次简单的合作。呢喃核电影里那些都市街头的漫步,那些男女间情感的纠葛,那些唠叨琐碎的话语,多少受到这位独立电影传奇的影响。而诺亚·鲍姆巴赫更是被称为伍迪·艾伦的接班人。在快节奏的对话里,鲍姆巴赫流露出纽约知识分子的生存焦虑,以及对婚姻和家庭的种种不信任。他的男性角色总是投下伍迪的影子。葛韦格塑造的形象则会让人想起戴安·基顿在《安妮·霍尔》(Annie Hall, 1977)等伍迪电影里的模样。
A Rainy Day in New York 片场
之前有人质疑伍迪·艾伦的电影总是缺少黑人角色,老爷子的回应很简单,因为他的生活里的确很少有黑人。就是这样一个不讨好媒体、不在意奖项、漠视好莱坞的老爷子,终于被他一直不以为意的组织机构彻底击溃。
呢喃核一代也曾面临只拍白人、异性恋、中产阶级的指责,当时的他们倒也无所谓。然而,此时此刻的葛韦格显然已离开了过去。当自由而真诚的创作者获取了更广泛的关注,得到了看似更充分的资源,他们或许失去了说出心里话的机会。不管葛韦格拿导演奖提名够不够格,无论她是否发自内心地反对伍迪·艾伦,在简单粗暴的舆论风潮里,她不能再是那个具有韧劲和自我主张的美国大妞,她应该帮助学院表明姿态,她应该为自己欢呼,为女性代言。她也正在做她被认为需要做的。
格蕾塔·葛韦格 Greta Gerwig
但当格蕾塔·葛韦格的女性身份始终受到瞩目时,所谓的性别平等离我们依旧遥远。
-FIN-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高逼格迷影手账,火热预售中⬇️
点击查看关键词